江亿:对南方地区采暖方式的认识:集中-分散?
时间:2013-04-16 来源:能源世界 点击:
4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作为受邀嘉宾出席第九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针对目前热议的“南方供暖”问题,做了题为《对南方地区采暖方式的认识:集中-分散?》的演讲。通过调查和分析南北方能源种类、气候特点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对比了集中供暖和分散式供暖两种供暖方式的特点和利弊。江亿表示,不仅南方不该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应该考虑改革供暖方式,从集中转向分户安装取暖设备。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以来,江亿都坚持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创造各种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他带领的课题组长期跟踪全国居民的建筑耗能情况。2012年,江亿的课题组完成了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根据江亿的研究,从长期来看,全国建筑总能耗不能超过10亿吨标准煤。
会上,江亿院士首先明确了基本观点,即南方地区住宅需要采暖,但是由于气候特点、能源结构、建筑特点和历史原因,南方居住建筑不应该采用集中供热,而应该根据南方的特点采用分散的采暖方式,与南方地区不同的采暖模式相对应的是较大的建筑能耗差别。
接下来,他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上述基观点。对长江流域城镇800多户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里都有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采暖装置,用的最多的就是分体空调,但是室内平均温度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实际的各种分散采暖设施每天开启时间很短,平均使用时间在10%到20%之间。此外热风的出风口不当,导致热风上浮也是室内人员活动区温度偏低的原因。
江亿院士分别列举了江苏省、河南省、北京市的三个采用水源热泵集中供热的案例,来说明南方地区不适合集中供热的原因。北方采用集中供热是由于历史上以燃煤为采暖能源,采用烧煤的取暖方式必须是大型供热锅炉或者热电联产,因此只好通过集中的方式供热。而集中供热系统本身末端缺乏调节能力,也没有促进调节的收费机制,这就导致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过量供热,从而导致热量损失超过20%。为了推动改变收费机制促进行为节能,降低供热能耗,才提出要供热改革。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供热改革十年来举步维艰、成效甚低。而北京实行“煤改气”后,仍然用大型天然气锅炉集中供热,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把集中供热用户改为分散供热。近年来北京很多新建住宅小区就采用了分户壁挂燃气炉采暖,也获得了很好的采暖效果。
那么,南方地区到底该怎样采暖?江亿院士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第一,改善围护结构、改善房屋的气密性;第二,改善热风型热泵的气流组织;第三,采用多种分散式的热源方式。例如,空气源热泵制热水、地源泵采暖、空气源热泵、燃气壁挂炉等等。
从南方采暖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对于住宅建筑室内环境营造系统,系统形式到底应该集中还是分散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集中调节的问题,则宜采用分散式。第二,应该更多地考虑使住户由被动采暖转向主动参与。第三,对于南方地区采暖财政补贴的关键在于,补贴终端使用者还是服务商。江亿院士认为,应该给末端使用者足够的自由度,而不是强制提供某种服务,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返回列表